在新冠疫情進入常態化的今天,餐飲行業總是不定期暫停堂食的售賣,于是市民居家做飯的需求大漲,人們開始居家苦練廚藝。然而,廚藝這門課并不是人人都有天賦,在平常的一日三餐變成了難以解決的問題后,預制菜的出現成為不會做飯之人的救星。
宮保雞丁、紅燒肉、椒麻雞……這些曾經只有花大力氣才可品嘗到的美味,現在只需簡單的翻炒或加熱,一份香氣十足的佳肴便可供自己盡情享受。近年來,預制菜在餐桌上的身影屢見不鮮,尤其是在不會廚藝的年輕人和沒有時間的上班族那里,更是成為日常飲食的常備品,解決了“不會做、不好吃、沒時間”的廚房難題。
B端C端的“寵兒” 預制菜產業的成名之路
預制菜,恰如其名,是指利用現代中央廚房模式、標準化作業對原材料進行預加工和科學包裝保存,消費者只需對其進行簡單的加熱、蒸煮等操作便可食用,具備實惠、便捷、省時、美味的特點。其實,預制菜就是速凍加工食品的升級,嚴格意義上來說,它和速凍餃子這一類食品差別并不大,都是即食性食品。不過隨著冷鏈運輸技術的提升,以及消費需求的變化,才有了預制菜這一“舊瓶裝新酒”的產品。
新冠疫情以來,餐飲行業遭遇前所未有的沖擊,不少門店紛紛歇業甚至倒閉,艱難存活的店面不得不從原材料和人工上開源節流,以此降低經營成本,此時實惠簡便的預制菜就進入各商家的視野。
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數據顯示,2020 年疫情期間,超九成的連鎖餐飲企業開始出售半成品和預包裝食品,以緩解堂食業務暫停帶來的現金流壓力。今年4月,央視新聞報道,3月全國預制菜銷售額同比增長超100%,處于封控區的上海近3月下旬的同比增幅超250%。4月以來,Wind預制菜指數整體漲幅已經超11%,同期滬深300指數下跌5%,預制菜板塊明顯跑贏大盤。疫情的爆發在對堂食業務產生毀滅性打擊的同時,也為餐飲行業開辟了一個新的賽道。
除了在B端獲得極大青睞外,預制菜在C端也成為“寵兒”。據山西證券預制菜行業研究報告,預制菜65%的用戶位于一二線城市,超八成用戶為22-40歲中青年。這并不難理解。在80、90、00群體中,“會做飯”這個詞早已成為一個不可多得的加分標簽,對于這一群體中的大多數人來說,外賣才是首選。可是,在餐館停止堂食業務甚至歇業后,這些人的吃成為一大難題,即使是領到了菜、肉等生活物資,也對他們無能為力。而預制菜便捷、美味的特點自然也就獲得了這一群體的喜愛,畢竟,做出一頓美味佳肴的成就感在以往并不是可以輕松實現的。
預制菜產業要走口碑利益雙贏的高質量發展道路
飛速發展的預制菜產業吸引了眾多商家投資入駐。據數據統計,去年春節期間,淘寶的預制菜銷量同比翻了一倍,盒馬的預制菜銷量同比增長超過三倍,叮咚買菜7天賣出了300萬份預制菜,連主打咖啡業務的瑞幸也創立了自己的預制菜品牌——舌尖工坊。可是,伴隨著預制菜產業的空前興盛,難吃、香精味重、食材質量不佳等問題頻頻出現,菜品標識不詳細、菜品種類單一、物流配送及提貨問題多等方面的問題也屢見不鮮。良莠不齊的預制菜產業亟需整治和規范。
針對目前預制菜市場所存在的問題,近日,江蘇省消保委與江蘇省餐飲協會等20余家單位共同起草了《預制菜點質量評價規范》,這是全國首個預制菜團體標準,對預制菜品的原材料、制作加工、包裝、保質期、標識標簽、貯存配送、還原度、理化指標、微生物指標等多方面做出了明確要求。中國烹飪協會日前也宣布,由廣東湛江國聯水產牽頭申報的《預制菜產品規范》團體標準已批準立項并進入公示階段。
在文件性規定紛紛出爐的同時,筆者認為也可引進食品安全檢測和智慧互聯網等手段,在檢測這一環節把好技術關,實現預制菜產品源頭檢測追溯,堅決采用劣質材料、濫用添加劑的不法行為。
預制菜的火爆催生了諸多行業痛點,團體標準的制定只是一個開始,要想讓預制菜產業走上規范、穩定、高質量的發展道路,還需要更多有效措施的監督管理,使其在公平、透明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利益與口碑的雙贏。
據艾媒咨詢統計,2021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為3459億元,同比增長19.8%,預計到2025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或將突破8000億元。隨著更多行業標準和政策法規的出臺,以及完善的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的構建,預制菜的火爆已經是一個必然趨勢。